虎将与新村 第二回 看戏文少年立志 拜师傅永奎传艺(1/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第二回看戏文少年立志拜师傅永奎传艺

新村地处渭北偏僻一隅,土地贫瘠,但民风淳朴,村民除整日瞅着老天爷的脸色吃饭穿衣艰难度日以外,并无多少喜好,唯独对秦人唱了多少朝代的秦腔情有独钟,有时候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新村有元朝修建的戏楼,遇到节假日,就唱大戏。小伙伴们就随大人去看戏。

许多在田间劳作赶牲口的人们,边劳作边赶牲口也能能吼上几句秦腔戏。

清晨乡民们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时候,会唱:“清早间奔大街前去卖画......”,车把式坐在车辕上,扬起鞭子,会唱:“有为王打坐在长安地面......”,犁地的时候,一边赶着牲口顺口会唱:“狂风儿吹动了长江浪......”,连拉犁的牛听到吼声,也会竖起耳朵,甩开尾巴,加快了步伐。干完活回家的路上,你能听到“日出东方落在西,早晚勤劳不停息......”。

晚上,远处会传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吼声。妇女在家做饭、做针线时,也会口不离曲子,大段大段地哼唱《三娘教子》《探窑》《女起解》。

看戏的时候,村里家家掩门,户户上锁,戏楼下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戏场北高南低,戏台又高达五六尺,锣鼓家伙一敲响,戏就开始了。

男人们站在下面,挺直着腰板,高仰着头往台上瞅,侧着双耳仔细听,女人们端个凳子,悠闲地坐在后面,看拿着针线,纳着鞋底鞋帮,一边做一边看。

戏场子里,烧醪糟的,炸油糕的,铲甑糕的,卖瓜子、琼锅糖的,卖花生、核桃的,啥吃的都会有,依次分布在场子外围,看戏,做生意两不误。

小孩们看戏是看热闹,浪哩转哩玩哩逛哩,看的是化妆、服装、动作。什么妖婆脸上有蝎子,家法是个木棍子,周瑜身上背旗子,穆桂英头上有翎子,平贵是个叫花子。好人坏人脸上分,文臣武将衣有别,官员百姓看头顶,穷汉公子鞋不同。

时光转眼到了光绪末年,一场异常的饥荒又降临到关中东乡一带,这次饥荒是由旱灾酿成的。这一年,干旱来得早,农历三月下旬就开始了。麦子收割上场碾打以后,天气依然是一天接一天晴朗,一月连着一月地没雨。六月,太阳仍然高悬天空,靠天吃饭的庄户人家,眼巴巴地看着大地裂开的口子,没有一点雨滳,谷子、糜子、黑豆、白豆、玉米,这些秋庄稼根本无法下种。持续不降的高温热得人汗流浃背,狗儿爬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喘着粗气。村南的涝池只剩下池心一点水,不几天完全干涸了,旱象一直持续到农历八月种麦子时节。着急的庄户人纷纷嚷嚷着去找村长张永奎,商量祈雨的办法。祈求龙王爷降雨人间,拯救一方百姓。村民经过协商,决定进行祈雨活动。

这一天,新村的十个自然村的群众,都自发地集中到老城村西边的龙王庙里,敬神拜佛。张永奎坐在庙内的大殿里,接待着进香祈雨的群众,看到群众差不多到齐了,只见他一甩手,走到龙王像前,点燃三支香,插进香炉作揖长跪祷告。随后,十个小伙子扛着十面杏黄色的幡旗,随着九杆火铳子的连连炸响声,敲锣打鼓,迎接雨神。跪伏在庙前广场的男男女女,双手合十,默默祈祷,反复讷念:“龙王爷,菩萨心,黑乌梢,显真身,清风细雨救黎民。”

这时候,一群小孩也跟在大人后面,学着大人的样子,边跳边喊地祈雨。人群中一个戴着高顶帽,手持一截花棍的小孩,挥舞着花棍,指挥一群少年儿童,也加入到祈雨的行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求天天不应,敬神神不灵。肆虐的旱情不以人们的虔诚祈求,叩头膜拜而回心转意。到了十一月,还是没有落雨,种麦彻底没有了指望。腊月,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