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将与新村 第一回 兴隆寺僧人讲史 三义庙少年结义(1/5)

上一章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引子

八百里秦川的渭北高原上横亘延绵的金粟山尽头,左右冒出了两座独立的小山,一个称五龙山,一个叫卧虎山,在两座山附近有一个古老的村镇——新村,古时叫新民镇,又叫新村镇。

在历史上,新村隶属于陕西省同州府白水县会宾乡通远里。现在分别属于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故乡——陕西省蒲城县孙镇管辖的吴家村,以及被誉为当代水圣的李仪祉的故乡——蒲城县洛滨镇的上张村。

杨虎城、李仪祉这两个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与新村一个名叫张树森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把张树森叫岳丈,一个把张树森叫干大,也就是说,一个是张树森的女婿,一个是张树森的干儿。一个把张树森的儿子张集贤称内弟,一个把张集贤称干哥。

第一回兴隆寺僧人讲史三义庙少年结义

新村这个古老的村镇,始建于赵宋王朝,兴盛于金元时期,繁荣于明清两代,毁坏衰落于晚清咸同年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新村这个古老的村镇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他们开拓进取,辛勤耕耘,创造业绩。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家乡,为百姓做了有益的事情。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了推翻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他们有人参加了西安攻打满城的战斗;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他们有的人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一军、二军、三军、西北革命军,随李虎臣、杨虎城坚守西安城,策应了广州革命政府的北伐战争,为中国人民摆脱封建军阀统治做出了贡献;在中华民族遭遇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有人勇敢地征战在抗日前线,血洒在中条山战场,赴倒在黄河岸边,淹没在涛涛黄河水中;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们有的投身到革命圣地——延安,跟随开国将帅们南北转战,东征西讨;有的忍辱负重,活跃在**领导的地下秘密交通战线上;有的头挂高杆,为了正义献出年轻的生命;有的参加西北剿匪,命丧戈壁沙漠;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有的出征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上曾出现过富足一方的张天眷,士农工商并举的吴镜如,名传东乡的吴振江,二军旅长张祥午,红军老战士吴成发、蒋德旺、蒋德顺。杨虎城将军少年时期,曾在这里度过;青年时期,曾在这里避难、蜗居、崛起......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晚清政府**无能,列强环窥入侵,、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国成立后,军阀混战,派系林立,烽烟遍地,时常遭受兵荒马乱之苦,加之苛捐杂税,广大贫困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期,蒲城东乡一个**名叫杨久娃的贫苦孩子,他的一家同所有中国人一样,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一度陷入极度困难之中。年幼的久娃为度饥荒,常常随祖母到老舅家——新村去度日。童年的久娃,大部分时间是在新村度过的。这里他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年好友:张家俊、王德全、张书平、王章龄、高彦林、张苟顺、吴德淼。

张家俊(1890—?),新村东庙庄人,个子大,擅长跑,胆子也大,人称张大胆,小小年纪就练习武术,考取了武秀才。

王德全(1891—1919),字东成,新村老城人,少年时为人彪悍,勇猛,遇事敢作敢为,敢于担当。

张书平(1894—1934),新村西庙庄人,一米八三的个子,经常头顶一顶白礼帽,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家里弟兄多,排行老大,个子也大,人们习惯地叫他张槖,槖,大的意思,方言念(tao)。年纪小的则习惯地叫他槖哥。

张书平

王章龄,字淼郎,新村东庙庄人,人送外号狼皮。-->>

上一章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