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则重新坐下以后,说道“蔡公,王莽改政失败的原因很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
先说关于耕地私有改为国有的王田制吧,
我这里确实有几条心得,希望可以为蔡公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我认为王莽的制度太死板,政令发布的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一条政令可能适合这个地方,但不一定适应其他的地方,
耕地也分为水田,旱田,南方田,北方田等等,
妄图用一刀切的办法来改政显然是行不通的。
尤其是这种划时代的改政,如此生搬硬套,结果必然会矛盾重重,
加上王莽的改政,触及到了很多豪强地主的根本利益,
虽然很多人表面没有反对,但是私下里早已像是毒蛇般,伺机而动。”
蔡邕听到张则的话以后,连忙记在了竹简上面。
“嗯,你说的有道理,这确实是个问题,”
“还有一点,蔡公,王莽的改政乃是自上而下,全都是由官吏拿出方案,而且由各地官吏来执行,
这其中便忽略了百姓的需求,我不知道当时的具体的情况,但是我有几个问题,供蔡公思索,
这些改政的人员中有多少人会种田,他们知道每亩田的收成么?
他们真的知道百姓的需求,百姓的困难么?
我们再来看看王莽改政的背景,当时是因为流民太多,无家可归之人到处流窜,对社会的安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各地治安急剧下降,此时王莽改政可以说势在必行,
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流民是什么?
流民就是乞丐,什么都没有的人,
这样的人你可以给他土地,让他耕种,但是问题来了,他怎么种呢?
他什么都没有,没有种子,没有农具,只给他耕地,然后就要交税,他拿什么交税,空气么?
所以,到了最后,这些人照样舍弃了耕地,重新变成了流民。”
蔡邕听后,点头道:“嗯,所以,你让元叹多多接触种地的百姓,实地探查田地的情况,了解百姓的所需。”
“不错!只有获得的情报越多,越细,越准确,作为上层的我们,才能拿出最合理的措施。”
“有道理,”蔡邕说完,又在竹简上记载了一些东西。
“第二点,王莽所用的人不行,贪官污吏太多,使得上面的政令无法传达下去。
或者说传达下去以后,政令被改的面目全非了。
中间有贪官污吏中饱私囊,最后把政令变成有利于当地豪强的制度,
由此才造成“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的现象,
所以,想要改政,官吏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没有清明的官场,便没有严格的执行力,是注定无法改政成功的。”
“所以,一早你就让元叹从底层提拔干吏,当消灭了豪强,宗贼,以及顺便清除贪官污吏以后,
可以直接把这些人安排好,这些底层的官吏有感你的提拔之恩,加上新官上任,必然干劲十足,
这使得你的政令可以更好的传达下去。”
“也不全如蔡公之言,有一些关系吧!”张则想了一下说道,
“关于第三点,也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
王莽当初只是改变了土地制度,而忽略了税赋问题。
蔡公,别忘了,百姓除了每亩上交十五税一的田亩税以外,还有很多需要交钱的项目,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