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女孩真幸福。”
这是狐狸在听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发表的听后感。
即使是我,也觉得跟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起来,我的处境相对来说还是要好上一些的。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她的用词为“幸福”。
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觉得一个在街头冻死的小女孩很幸福?
我无法想象。
“你觉得她很幸福?为什么?”
“嗯,我也不太清楚,但想死就能死,不是件很幸福的事吗?”狐狸的语气依旧平淡,“小女孩死了就不用担心回家后被父母虐待,担心每天吃完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这不是很幸福吗?”
原来是从这种角度出发吗?
我大概可以理解,死亡是一种解脱这样的说法。
毕竟我曾经也因为家庭的问题想过一死百了,感觉死后的确要比活着轻松。
总有人说自杀是件很轻松的事情,真正难的是活下去。
我不否认后半句,但对于前半句我很难认同。
生和死都同样艰难。
真正尝试过自杀的人,才会明白那种下一秒就要失去一切的恐惧。
失去的不只有无法面对的苦难,还有未曾体验过的美好。
死亡也是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
但也不可否认,自杀的确大多数情况是为了逃避。
比如红球国所谓的武士精神,动不动就以死谢罪,还觉得自己多有气概。
连解决问题的办法都不愿意思考,遇到困难不是道歉就是切腹自尽,就连道歉也是抱着“我都道歉了,你还要我怎么样”的心态,道歉无法被接受就选择自尽,但自尽同样是一种逃避,“我都死了你还能拿我怎么样”之类的。
死亡对于头脑发达的人来说要简单不少。
当然,生和死硬要说哪个更难的话,还是需要结合很多实际情况去说的,而不是光举些例子,用自己的主观推论就能盖棺定论。
凡事都没有绝对,我认为很多事从不同角度可以产生很多看法,一个角度的看法是对的不代表另一个角度的看法是错的,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互相兼容。
所以我基本不会强求别人认同我的道理,也不会公然去反驳别人的观点。
二律背反吧?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我已经记不清了。
“我想我们一定可以成为朋友。”
听完她的解释,我感觉跟她应该很合得来。
“为什么?”狐狸问道。
是在问为什么要成为朋友,还是问为什么这么觉得?
“因为我也出生在一个糟糕的家庭。”我试探性地回答道。
同时观察着她的反应,想从中看出些什么。
但无论动作还是眼神,我都看不出她有一点反应,对于我的话。
跟家庭没关系吗?
“这样啊。”她淡淡回答道,没有否定,接着又追问,“库洛先生还有这样的故事吗?”
“你很感兴趣吗?”
“我听完回家后可以讲给母亲听。”她摇摇头,“这样说不定就可以堵住她喋喋不休的嘴。”
我一愣,随后把还记得的童话故事讲给了她听。
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丑小鸭》、《小红帽和大灰狼》之类的。
一直讲到了她准备回家做饭。
“我该回家一趟了,库洛先生。晚饭还是和中午一样,我会让人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