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笨聪看到此景,心中压抑之极。大宋朝最后的政权机构,竟然到了这种局面。后世的人们在饮酒作乐时,又如何能想象自己的祖先所经历的一切呢?
郭笨聪正感叹着,却见有几名士兵走了过来,将他瞬间撂翻在地,来了个五花大绑,心中暗叫不妙,难道真要命丧七百年前?
正在这时,瞭望塔上那士兵又大声道:"丞相,大事不好!南方海面有风暴袭来,似乎还有海啸!"
陆秀夫闻言,身形猛地一震,大喝道:"如何大事不好!?本相认为是天下的好事!"又对另一士兵下令道:"再看仔细些。"那士兵又探头看了一会,道:"丞相,千真万确,南边有暴风袭来。"
郭笨聪只觉得恍如做梦一般,庆幸死里逃生之余,更庆幸自己竟然蒙对了,果然有一场风暴来袭。
其实在原历史上,这场地风暴也和郭笨聪所说的一样,如期而至。只不过在那个时候,陆秀夫与赵昺早已自尽,随行的几万将士尽皆投海效忠,更有十数万百姓自愿投海陪葬。这场风暴,在当时被称之为"殇之风暴",乃是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说连老天也看不过大宋被灭亡,因此降下了这场风暴,以鸣不平。然而元朝的统治开始不久,最忌讳的就是这种追祭前朝说法,因此元朝下令严查此事,并以"谣言惑众"的罪名处死了一大批人。再后来,元朝在修订《宋史》时也避过了这一情节,世人自然也无从知晓此事。历史学家们费尽心机,无论在史书中,还是民间野史,均无法获知此事的真实记载,只道是大宋朝庭已无退路,因此十万军民投海自尽。倘若有人知道了此节,又不知有多少嘘唏之言,仰天长叹造化弄人了。
郭笨聪紧随陆秀夫身后,小心翼翼地问道:"丞相,可否将我松绑了,风暴来临时我好抓往个东西,免得被海水冲走了。"陆秀夫回头望去,这才注意到郭笨聪仍然被五花大绑着,心下微有歉意,遂命人将其松绑。
这场风暴来得迅猛之极,转眼间,海上狂风大作。所有船只不得不降下风帆,任由大浪摇摆着船身。
郭笨聪早已跟随众人躲进船舱,只可惜船舱没有玻璃,只能透过窗格向外望去。
舱外大雨瓢泼,十米之外不可见物,甲板上所有的物品,被涌上来的海水冲卷一空。
船身剧烈摇晃,众人无法站立,年纪稍大些的只能平躺在地板上。尽管如此,船外的士兵与船工却未闲着,有士兵将自己捆在桅杆上,用旗语与其它战船联系。这些士兵显然训练有素,不一会儿,又有几十人光着膀子,将风帆升了起来。
郭笨聪看得大急,心想如此猛烈的风暴,战船倘若扬起风帆,不被吹翻才怪。然而他的担心终究有些多余,因为风帆并未全部升起,只是升起大约四五米,刚刚能借助风力行驶,又不至于被大风将船吹翻。其余十数艘战船依法炮制,均升起半帆。
此举凶险之极。通常情况下,倘若帆船在海中遇到了风暴,唯一的办法就是降帆、抛锚。然而陆秀夫与众官员都知道,此时正是天赐良机,倘若不乘现在逃脱,等风平浪静之后,面对的将是更加危险的局面。
大船剧烈摇晃,郭笨聪早已站立不稳,同时心里又十分清楚,自己现在什么忙也帮不上,只能将命运交给外面那几十名水手了。既是如此,他干脆坐在地上,开始盘算下一步的计划。然而半帆升起之后,船身摇晃更为剧烈,就连坐着都显得不稳。
郭笨聪索性向后一倒,便要躺下,却觉得脑后一片柔软,原来是躺在了一个人的身上。这人发出"嗯"的一声轻呼,却是个女子,回头一看,正是那位平南公主。
郭笨聪忙翻了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