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文豪 第265章 《洛丽塔》(2/6)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之后,硬是把贸易网络中对日本的优惠政策打了折,大幅削弱日本的发展速度。

所以,真要是打起仗来,结果会不会改变?

“嘶……”

陆时一个头两个大,

想到自己真可能改变重大历史,谁能不头疼?

不过,话说回来,

从工业产出以及陆军、海军的实力考虑,日本似乎还是赢面更大。

毕竟数据不会骗人。

但昨天晚上,夏目漱石看完后便背后直冒冷汗,

他本就极度反感战争,在看了《俄国篇》后,愈加觉得日本靠武力对外扩张的决策是错的。

陆时将稿件收起,

也不知道尼古拉二世看过文章后,会不会像夏目漱石一样产生类似的想法。

《大国崛起》系列搞定,陆时喝了口水,吃着饼干,开始考虑《洛丽塔》的事。

其实,他本来想抄的是《蝇王》。

原因无他,

《洛丽塔》这本书很难改。

首先是地理和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正是发展最快的阶段,主人公洛丽塔能去参加夏令营,亨伯特甚至有小轿车,可以载着两人旅行。

但20世纪初的欧洲,

夏令营?

不好意思,1885年发源于美国的新玩意儿并没有推广开。

汽车更是如此。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二则是原著作者纳博科夫深厚的文学功底,

陆时在跟蒙森交流时曾举过例子:

‘Lolita,Lightofmylife,fireofmyloins.Mysin,mysoul(洛丽塔,我生命中的光芒,我热情的火焰,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蒙森当时的评价是:

“通篇几乎只由「l」,「s」两个音开头的单词组成,这种头韵的运用,是英文中最典雅的写作方式之一。”

最离谱的是,纳博科夫居然是个俄裔作家,英语不是他的第一语言。

这种文字,让陆时翻译没问题,

可如果改编……

嗯,一时半会儿是没戏了,得好好打磨。

但想想也不是不能理解,

纳博科夫的母校是剑桥三一学院,攻读的法国和俄罗斯文学,

之后18年,他始终在柏林和巴黎从事创作。

再之后,他移居美国教书,而聘用过他的大学分别是:

威尔斯理、

斯坦福、

康奈尔、

哈佛、

……

全都是重量级高校。

这么一个牛人的作品,陆时即使读过再多书、翻译过再多书,想要改编也要大费周章。

更难能可贵的是,纳博科夫并不是单纯的卖弄文字,

那个开场白,三两句话就把亨伯特那种深陷自以为是的感动和深情的扭曲感说出来了。

除背景和文字,《洛丽塔》第三难改的地方昨天在授课时提到过——

道德风险。

不提继父和继女的关系,就算把《洛丽塔》当成恋爱,也很麻烦,

刚完稿的时候,纳博科夫在出版社屡屡碰壁,

用他自己的话说:

“对几个上了年纪且能力差的人来说,《洛丽塔》是一部令人憎恶的。”

简单来说,艳情描写太多了,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