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刻,应天善德坊,陶府。
这座府邸的主人,吴国的翰林大学士兼修国史陶安,已经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
陶安可不简单!
如果说,刘伯温是第一个投降朱元璋的进士的话。那么,陶安就是第一个投降朱元璋举人。
而且,陶安不是被像刘伯温那样,被刀剑逼着去见朱元璋,而是主动投奔!
华夏!
汉唐!
吾祖炎黄,传至夏商!
周武伐纣,秦风浩荡!
巍巍大汉,煌煌盛唐!
魏晋风度,两宋文章!
与读书读傻了的杨维桢不同,陶安的人生理想一直是驱逐鞑虏,恢复华夏,重现汉唐雄风!
他之所以考大元的举人,也不过是为了取得办学的资格,培养些华夏的种子罢了。
正如他在自己诗中所写:“东浙多佳士,才名我所知。居然晋风度,重见汉威仪!”
所以,当陶安眼见朱元璋攻占了太平府后不准麾下大军抢钱抢女人,马上投奔,成为了第一个向朱元璋效忠的大元举人。
李善长算什么啊?不过是一名有些名望的读书人罢了,没有任何功名在身。
陶安主动投奔朱元璋,就好像牛金星归顺了李自成,其政治意义真是如何形容都不为过。
而且,陶安本身的才能也相当不简单。
他一见朱元璋,就向朱元璋献计,道:“海内鼎沸,豪杰并争,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朱元璋问道:“吾欲取金陵如何?”
陶安回答:““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朱元璋先克太平,后取金陵,奠定了王者之基!
非但如此,陶安有才学而性情恬淡,不争名不夺利,曾经公开对朱元璋说道:“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谥、琛!(张谥、叶琛)”。
朱元璋当然不会相信他这番谦逊之词!
事实也正是如此,无论是派出去主政地方,还是调回中枢辅佐,朱元璋交代什么差事,陶安都能安排的妥妥当当,从不让朱元璋操心。
朱元璋对陶安信任到什么程度?
有御史参奏陶安,说陶安有不法之事。
朱元璋当时就怒了,道:“陶安的为人,咱清楚得很,怎么可能干这种事?你有什么证据?”
那御史说,没什么证据,只是风闻而已。
朱元璋当时命人,将这御史的官袍扯下,赶回家去吃老米!
到了现在,朱元璋甚至命陶安修“国史”。
也就是说,陶安奉命,对这个时代发生的历史进行记录。以后,朱元璋建立的王朝灭亡了,后世的朝代会按照这记录,进行修史。此事关系到朱元璋的身后名,意味着多大的信任?
毫无疑问,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论功行赏。陶安就算没有一个公爵的爵位,侯爵的爵位也是妥妥的、。
当然了,以陶安的身子骨,是等不到那天了。
“呜……呜……呜……”
头发花白的陶安已到弥留之际。
他无力地躺在榻上,说不出话来,随时可能驾鹤西去。
此时,他似乎还有什么事要交代,用力向旁边指去。
“父亲大人,指的可是……王上所赐的那副楹联吗?”陶安的儿子陶晟赶紧道:“您放心!儿子一定,将王上那副楹联再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