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福的被捕,使得全家生活的重担压在了不满14岁的久娃身上。他辞去了饭馆烧火的干事,一面设法维持家庭生计;一面还要到县城去探视被押在县衙的父亲。过了一段时间,杨怀福被押解到省府西安关押的消息传来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作为一个农家妇女的久娃母亲没有了主意,不知该怎么办。年幼的久娃由于有着痛苦的经历,深深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对母亲说,自己要去西安打听消息,了解案情,也可就近去狱中探望父亲,照顾父亲。母亲虽觉得儿子年龄太小,不放心。可久娃坚决要去,没办法,只好由他去了。久娃背了些吃的和几件换洗的衣裳,为了防备野狗与野兽的伤害,他手里提着一根打狗棍,踏上了西去的道路。
他只身一人来到了西安,由于经济困难,无法住店,没地方住,就来到西安二府街的蒲城会馆。掌柜的出于同情心,又念及是乡党,让他住在会馆。打听到了关押父亲的监狱,为了照顾父亲,能及时给父亲送吃的,他到监狱附近,靠给别人做小工挣钱,给会馆做些杂活,给父亲买吃的。自己省吃俭用,宁可挨饿,也要保证每天给父亲送两次饭,免得父亲挨饿受苦。
当时的清王朝,监狱制度非常黑暗,狱吏横蛮霸道,敲诈勒索盛行。如果没人照顾,很多犯人等不到宣判就饿死病死被折磨死在监狱里面。若被处死以后,家属没有出钱打点,连尸首都被狱吏扣押,此种现象,比比皆是。
这时候,有一位好心的同乡告诉他,如果有一大笔钱去贿赂当局与狱吏的话,他父亲可以在牢里免于受罪,免于处死。但是此时的杨家,遭此劫难,已经穷困潦倒,连吃的都满足不了,哪里能拿出钱去行贿。
一年以后,杨怀福被官府判了绞刑,被绞杀于西安。十五岁的杨久娃向蒲城会馆孙掌柜借了一辆独轮手推车,把父亲的遗体固定在独轮车上。为了怕路上过村走巷被人拦住勒索钱财,他在做了伪装,掩过了一路人的耳目,一步一步地推着。道路有的地方坑坑洼洼,有些地方偏避荒凉,还有野兽出没,土匪抢劫,他顾不得这些,渴了喝几口自带水壶的凉水,饥了,啃布袋的冷漠,就这样,经过两天一夜的跋涉,步行200多里,将父亲的遗体推回甘北村。
人虽然搬回来了,却无钱安葬,这时,还是好心的乡亲们出于对弱儿寡母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愤恨不满,凑了些钱,买了一口很薄的棺木。出殡的时候,全村乡亲都参加了埋葬活动,这样总算把人草草地安葬了。
埋葬了父亲,久娃与母亲兄弟艰难地过着贫穷的日子,闲暇之余,他独自一人,常常陷入沉思之中,生活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穷的穷,富的富......
通过穷乡邻出手帮忙埋葬父亲这件事,使年轻的杨久娃深受感动与启发。
他认识到,只有穷人才能理解穷人的苦楚和需要,在关键时刻伸出热诚的帮助之手。自己遇到天灾人祸乡邻相互扶持,解决了自己的困境,人人都这样相互帮助,人人都会度过难关,为了以后穷人遇事互相帮忙,应该成立了一个互助的组织来解决这些问题。他把这个想法和切身的体会讲给了几个相好的伙伴,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于是他就和平时关系较好的七户乡邻,成立了一个互助性质的组织——孝义会。约定当谁家的长辈去世、有人伤病或遇其他灾难之后,其余的人都要尽力帮助。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共同帮助度过灾难。
这样组织以尽孝作为前提,以义气为宗旨,故起名为“孝义会”。
由于杨久娃到过西安,见过世面,有见识、遇事沉着、有胆有识、常常爱打抱不平,见义勇为。不憷头,又能体恤他人疾苦,大家就一致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