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资料中讲"张柔为元朝统一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简直是一派胡言!试想一个宋朝人,先是投降金国攻打大宋,后又投降蒙古攻打金国,这种出尔反尔的人,又如何称得上英雄?反倒是张世杰,在蒙古灭金之后,便离开其叔父张柔,投奔了南宋。

赵昺即位后,下诏让张世杰做太傅,也就是皇帝的老师。张世杰不仅教赵昺识字读书,还奉命死守崖山,号召当地百姓大兴土木,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着实尽了一个忠臣的本份。

陆秀夫听到张世杰的名字,心下微觉气恼,因为在昨夜那场海战中,宋军原有十数万兵力,各类船只两千余艘。元军虽然号称二十万,但大部分是陆地部队,战船只有一千四百多艘。

陆秀夫曾建议说,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以便向西边撤退。

然而张世杰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竟然否决了陆秀夫的建议,并下令将陆地上所有的宫殿、房屋、战略据点全部烧毁,又将两千多艘宋船用大绳索连起来,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待在最中间。

元军攻势甚猛,宋军不敌。等到元军攻入阵中时,张世杰眼见大势已去,遂抽调了所有的精兵,斩断绳索,突围而去。

赵昺的龙舟位于最中间,要突围到西边极为不易。后来终于突出包围,却因此而损失了数百艘战船。跟着逃出来的,只有十余艘攻击性较强的大型战船,至于船上人员,除了大宋最精锐的将士之外,更多的却是皇室成员与大臣、宫女、太监等非战斗人员。

龙舟看似突出重围,但陆秀夫却将情势认得清楚:如果没有战船的保护,龙舟很快就会被元军追上,况且西边又有几百艘元军战船,正在守株待兔。

陆秀夫眼见无法突围,心中绝望之极,为了避免被俘受辱,便要背着小皇帝投海自杀,却遇到郭笨聪在船上大呼小叫,神差鬼史般地,阻止了他的计划。

"张太傅的船队?他不是早已逃跑了么?"陆秀夫问此话时,言语间显气恼。郭笨聪不知他为何生气,惊讶之极。

要知道,在宋末三杰中,无论是文天祥、陆秀夫、还是张世杰,都是慷慨赴国难的英雄。在郭笨聪所知道的历史中,这批大好男儿、宋朝仅存的精英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历史留给他们的最后舞台,将生死置之度外,就像今天这样,置身于这天涯海角的一隅,保卫着风雨中飘摇不定的、随时会消失的政权。

宋末三杰既然同心协力,为何提起张士杰时,陆秀夫会如此生气呢?

郭笨聪实在想不出原因,又怕会牵连到自己,忙辩解道:"丞相不必动怒。晚辈虽不清楚太傅的想法,但他此举必是为了大宋。试想今日的局面,若无天助,显然是凶多吉少。太傅先行离开,也是为了留下些抵抗力量,以便再图大事。"

其实,陆秀夫对张世杰非常了解,也知道张世杰并非贪生怕死之人。郭笨聪说的理由,他早就想到了。

在原历史上,海战落败之后,张世杰曾派人前来接应。然而当时形势复杂,陆秀夫既怕被人出卖,又怕被俘受辱,坚决不肯带着赵昺登船。

张世杰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余部,在昏雾中夺港溃去。

后来,张世杰又去找杨太后,想再立皇室中人为帝。然而杨太后听说少帝赵昺已死,心中悲痛不已,说道:"我忍辱负重至今,全是为了赵家的最后血脉。如今少帝已亡,我活着也没有希望了。"不久之后,投海自尽。

据史书中记载,杨太后原话是这样的:"我忍死间关至此者,止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

当然,宋史是元朝修定的,史书中记载的一切,均为了元朝的统治而重新修编过的。后世的学者若要研究《宋史》、《明史》,万不可以官方的版本为据,倒是有些民-->>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