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初听这位老伯一说,立马囧得脸色通红。刚才还说每年都来,每年都来,现在面对这位老伯,谎言自然就被戳穿了。

杜秀青就知道,镇里的领导对于这样的地方,是很少亲自下来的。

这样贫穷而又偏僻的小山村,几乎成了三不管的地方,被遗忘的角落。国家好的惠民政策也很难普及到这儿来,老百姓的信息很闭塞,对于这些政策基本也不了解。看看这儿老百姓的房子,就知道有多贫穷,基本还是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似乎改革的春风根本没有吹到这儿。

“老伯,村里现在有多少人啊?”杜秀青边走边问。

“我们村啊,总共才不到一百多人,这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出去了就不想回来了,就剩下这些老人孩子守在这儿,连个干重活的人都没有。上半年老魏头去世,连抬棺材的人都找不到了。”老伯有些伤感地说。

“现在村里出去的人有多少?”杜秀青问道。

“大概有四五十人,能出去的都出去了,有的把孩子也带出去了,村上的小学就剩下十来个孩子,一个老师了,其余的都走了。”老伯叹口气说,“估计再过几个年头,等到这些老人都去世了之后,村里就再也没有人了。”

听了老伯的话,杜秀青环视了这个坐落在山腰上的村庄,零落的瓦房,在蒙蒙的细雨中,显得清冷而又孤寂,毫无生机可言。

中国乡村的没落,在这个山村里,显得更为突出。

杜秀青记得自己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村庄。那也是一个山村,全村就剩下一个女人,其他人都走了。据报道,那个村庄原本有一百多户,四百多人,后来因为一场霜冻,把村里的果树全部冻死了,原本留守在村里的那些村民,再也活不下去了,纷纷逃离了村庄。往日热闹的村庄,变成了一个频临死亡的村庄。

庄家坪这个小村庄,照这样下去,迟早也将面临着消亡。

一行人踩着泥泞的山路继续往庄细妹家里走去。

下了一个山坡,看到那间简陋的茅草房。

“就是这家。”老伯指着那间茅草屋说道。

杜秀青带头往前走去,广播电视局的小伙子扛着摄像机,吭哧吭哧地跟在身后,深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来到门前,梁晓素朝屋里喊了喊:“庄奶奶,庄奶奶……”

喊了好一阵子,都不见人出来。

“估计去地里干活了。”老伯说道,“细妹一个人,经常在地里,种了点菜,给自己吃……我去帮你们找找她。”

老伯说完,就往后山走去。

杜秀青走进屋子里,看了看。

发现这个小小的茅草房里,打理得很干净,虽然很简陋,但是东西收拾得很整齐,地面虽然还是泥巴地,但是却清扫得很整洁,很平整。看得出,老人家是个很规整的人,爱干净。

再看看灶台上,几个碗用一个大罩子罩着,杜秀青忍不住拿起那个罩子,里面的东西呈现在眼前:

一小碗剩饭,一小碗剩下的清水煮白菜,旁白还有一个更小的碗,里面装着一点腐乳。

这就是老人的生活状况,

杜秀青不禁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歉意。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依旧要靠她自己的劳动来生存,吃着这样最简单聊以充饥的饭菜,任何有良知的官员看到了,都应该感到惭愧。每年车轮滚滚滚去多少钱,公款吃喝喝了多少钱,公费旅游游了多少钱啊,却为何就是没有给这些穷苦老百姓改善生活的一点儿钱?只要车轮子少转一转,酒杯少碰一碰,国外少去几次,能满足多少像庄细妹这样的老人的生活需-->>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