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栋找了一根铅笔,几个人脑袋凑一起,在地图的边缘,费了好大终于找到了一个叫黑河的城市。
陈昂把尺子放到地图上,在最新款的电子计算器上啪啪按了几下,然后道,“直线距离都有两千二百多公里了,你们看这公路,弯弯绕绕的,少说三千公里,路上吃喝休息,要是不出意外,六天时间,差不多能到。”
李占栋摇头道,“六天恐怕不够的,走石家庄,过秦皇岛,最后还是要经辽宁的,听说那边盘锦、沈阳发大水,那是一个惨,现在不知道退了没有。”
钱长江道,“有没有过路司机去过那边,找他们打听一下。”
“管,”
陈昂点点头道,“我想办法找个退休的老司机带路,不然咱们跑这趟车没那么容易。”
至于公家在职的司机,肯定是没有这个工夫搭理他们的,那是要丢饭碗的。
“要是有顺路去东北的司机,咱们能跟在后面去,那就更好了。”
李占栋伸了个懒腰后道。
陈昂道,“省里跟咱们市里不一样,去东北的司机肯定多,应该不难打听的。”
钱长江道,“要不先把货准备起来?”
陈昂道,“一个电话的事情,不用那么着急。”
因为他们甚少丢货,而且明码标价,服务好,不光是个体户二道贩子找他们拉货,就连许多国营企业都开始找他们。
隐隐约约,他有一种自信,不用多长时间,他就可以把省运输公司挤兑垮了。
想到运输公司经理那带着蔑视的丑陋嘴脸,他不禁笑出了声。
用大林的话来说就是:现在的你对我爱理不理,将来的我你高攀不起。
北上的车队是半个月后出发的。
李林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冬小麦已经种上了。
他跟着装满桐油、茶叶的五辆大卡车,正式向浦江进发,随行的还有姜明松和黄毅勇。
姜明松的小作坊,如今已经成了市里最大的桐油生产厂家。
黄毅勇听从李林的建议,在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实行订单制,都是签了合同的。
黄毅勇本着诚信原则,会按照合同价格收购茶叶,但是对茶农来说,合同只是一纸空文,谁价格高卖给谁。
被付长生评价为已经有“枭雄之姿”的黄毅勇,却没有与茶农多计较,一样与市场上的茶叶收购商拼价格。
最后价高者得。
他自己家底不薄,更何况,不凑手的时候,李林、汪付善、魏新兵这些人也随时能借钱给他,收茶叶他给的价格永远是最高的。
许多茶贩子拼财力拼不过他,打架也打不赢,无奈与他达成了妥协,一致价格收购。
如今的黄毅勇,几乎可以和国营茶厂平起平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