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公,子云还有一事相求,”
“但说无妨!”蔡邕想了一下,这应该是张则第一次有事求他吧。
“子云曾经听过一言,有利,便会有商,
若有十分之一的利,商人便会萌发,有十分之二的利润,商人便会增多,有一半之利,商人便可涉险,有一倍之利,商人便可无视律法,有三倍之利,商人不惧斩首之危。
所以,在发展商路的时候,我还想请蔡公,写一篇文章。”
“文章?什么文章?”蔡邕不解,
“蔡公,商人皆逐利乃是天性,但是其中也有不同,有的商人只为利,有的商人兼有德,
司马迁有言,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从而留下千古美谈,更有后人称其为忠以为国 ,智以保身 , 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所以,商人不能只看到利,还要有德行,
我希望蔡公可以体悟此其中之意,撰写一篇如何让人做儒商的传世文章。
利为先,德亦有之,
我希望将来的商人不但要有汇聚财富之能,还要有广惠仁爱之德”
“好,好,好,这篇文章的立意好,”张则还没有说完,蔡邕就说道,说起文章来,蔡邕就有话说了,
“不过,子云,这需要时间,我亦不太懂商,需要观察。”
“没事,蔡公记住就好了,什么时候写出来,交给我就行,没有时间限制。”
“好,那这样,不出五年,我必给你一篇绝世商文。”
“多谢蔡公,”
“不不不,子云应该是我谢你才对。”
接下来,蔡邕心中所想都在这篇文章上,最后,无事,便想告辞,
蔡邕刚走出书房,却又转头问道:“子云,我心中有一惑!这段时间一直心有不解,今天想问你一下。”
“蔡公,但言无妨,”张则伸手笑道,
“诸子百家,你学的是哪一家?道家?法家?儒家?兵家?墨家?”
“哈哈哈,蔡公,我没有学过任意一家,而且我觉得,每一家都有可取之处。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方法,何必执着于某一家呢?
有句话说的好,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哈哈哈,好,好,老夫先走了。”蔡邕说完便大步离开了。
“主公,过了这一天,蔡公,无二心已!”郭嘉在张则身后笑道,
“是么?”
“不会错的,如今就是主公赶蔡公,他都不会走的。”“对了主公,奉孝还有一计,”
“奥,说!”
“主公,典韦和铁博购买回来的木材,我看了,非常不错,我觉得主公过段时间,应该让铁博再去一趟番禺,多购买一些。”
“奥,有何用?”
“主公,如今天下乱象已显,所以,主公应该早做谋划,
陛下想要建万金园,急需奇珍贵木,若是主公能够送去洛阳一些上好的木材,加上最近张仲景传来的消息,他的同乡何颙在三府会议上,越来越得势。
有了这批木材与何颙的运作,主公或许可以再谋求一郡太守也说不定。”
“奥,奉孝此计妙呀!好,让铁博休息几天,再去一趟番禺,另外,奉孝你说我再掌控哪一郡太守为好。”
“主公,奉孝早已想过,其他的地方距离桂阳太远,要来无用。
如今天下动乱,南郡,南阳乃是大郡,太守之位坐不长久的,最好还是荆南四郡之地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