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这会儿支棱起来了。
“说啊!怎么不继续说了?这位夫人,”他呼唤张梓若,“他们不说,您说!”
一副让张梓若当他嘴替喷人的模样。
张梓若:“······”
不过,她确实还有话要说。
她环视书斋内,服气的或不服气的,看热闹或者怕殃及池鱼的,神色各异的书生,铿锵有力道:
“读书是为了什么?
初初是为了识字明理。
再往后,你们一心一意考科举,难道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改善亲人宗族的地位境遇,让他们有个好生活?
若有青云之志,难道不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
众人神色一愣。
即便是原本极讨厌她的小胡子和青黑眼一伙人,也说不出反对的话来。
而原本两不相帮,或者倾向于支持她的人更是赞同,安静地盯着她。
张梓若将他们的神色尽收眼底,继续道:
“你们若通过了科举,做了官,难道不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护一方安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难道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倾尽所学,为国泰民安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是、自然是。”
有人率先回应。
其余人也多是点头。
读书科举无非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改换门楣;以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再远大的抱负落实到位,也要拆分为一个个目标。
比如让百姓吃得饱,穿的暖,有维持生活的土地或活计,有书读,明事理。
无论实现其中任何一项,便是为国泰民安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是也不是?”
“是!”
应和的人越来越多。
“一个人即便没有科举,但自发去做上述事情,稳民生,开教化,是否能称之为义举?”
“是!”
“能!”
虽不整齐,但回答皆是肯定。
书斋外的百姓回答得尤为响亮。
张梓若又问:“若你们有才华、有实力去改善亲属族人的境地,可会对他们的艰难贫苦视而不见?”
“自然不会!”
张梓若:“是不是哪怕没有做官,哪怕咱们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要对乡邻亲人伸出援助之手?”
“是!”
震天响的回复。
见大家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张梓若沉稳道:
“这便是了。
我既有所学,又见乡邻宗族孩子们求学无门,教他们读书识字,出人头地,可有错处?
为我们乡野孩子找一条出路,为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为我们此地的教化出一份力量,又有何错?
此便不为义举吗?”
书斋内的众人摇头。
“没错!”“是义举!”
这不仅没错,还是好事一桩!是能被传颂嘉奖的义举!
之前叫嚣得最厉害的小胡子和青黑眼总觉得哪里不对,却说不上来。
即便有人反映过来,自己被张梓若引导了思路和话语,但也不好意思推翻前面的话,自打脸,只得无奈摇头。
而外面的百姓已经热热闹闹地说起来了。
“娃娃能读书识字儿是好事儿哩!将来也能找个好活计!”
“-->>